股市不能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居民投资收益的拖油瓶

拉动经济三驾马车,出口和消费都是较为疲软的,出口与国外需求有关,很难进行刺激,但消费理论上是可以进行刺激的。

有关方面先人一步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分别从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四个方面对促消费做出了部署,非常明显希望借此释放国内巨大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缘何要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在于目前消费十分疲软,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828亿元,下降6.1%。

从分类数据看,只有粮油食品这种刚需产品出现上涨,也就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具有一定的韧性,上涨了3.9%,得益于疫情零星发展不断,中西药品类上涨8.3%,非刚需的通讯器材、服装鞋袜、饮料分别下跌17.6%、15.6%和6.2%,日用品下跌9.1%,与房地产景气度高度相关的家用电器音像类、建筑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分别下跌17.3%、10%和4%,上述都是可选消费,也就是可用也可不用,不会影响生活照常进行,只会影响生活质量,显然可选消费修复偏弱。可见居民减少了消费,只维持刚需生活支出,对于可有可无的支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减,等于是家庭减少支出,这是消费疲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与之对应的是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存款增加,一个是居民面对未来不确定性,需要储备一定的钱,以防生活不测,另一个是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中高收入者尤其是高净值人士可能会有更多的钱存银行,而中低收入者则是没有余钱用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内需疲软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痛点,因此高层从高屋建瓴角度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多个角度多个场景提振消费,我们应该看到消费不足,并不是居民不想消费,而是对未来出现悲观预期,不敢消费,因此提高消费水平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但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依靠提高工资性收入难度很大,尤其是私营企业,工资总是与企业效益挂钩,企业效益不佳,不仅仅工资难以增长,反而可能出现下降,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目前财政困难,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情况下,何以增加居民收入,来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成为重要抓手,实际上这个提法早已有之,以前叫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本次更加详细的指出:“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资产管理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

目前投资产品已经非常的丰富,有沪深股市和北交所直接股市投资,各类公私募基金,涉及到权益基金、固收基金、固收+基金、ETF基金和基金中的基金、各种衍生品,期货方面有股指期货各种大宗商品期货,银行有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现在又有了个人养老金,适合高收入的各种信托产品,不同投资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关键是股市走势不太理想,造成投资者普遍亏损,今年截至三季度末,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和科创板分别下跌16.91%、27.45%、31.11%和32.8%,仅仅公募基金今年的亏损额就达到1.57万亿元,各类私募基金也是亏损惨重,不得不发布各种致歉公告。

提振股市成为提高居民收入一个重要渠道,是社会一个共识,管理层也强调投融资平衡,但是股市有点类似于久病沉疴的病人,走势总是不尽如人意,不仅仅无法带给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反而成为拖累居民财产性收入 增长的一个伤心地。前三季度股市大跌投资者遭遇大亏,不仅仅没有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反而因为亏损,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变成了低收入群体,这与高层的出发点是严重背离的,股市别总是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拖油瓶,成为千万投资者吐槽的对象。

投资产品不在多,而在精,营造好一个良好的股市环境,能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是扩大中的收入群体一个绝佳方式,只有财产性收入增加了,居民消费起来就会有充足的底气,消费就会快速恢复起来,推动经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