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不再担任蚂蚁集团实控人
继动刀拆贷、花呗、借呗品牌隔离、人事陆续变化后,蚂蚁集团的股权结构也有了重要变动。
1月7日,《蚂蚁集团关于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对外发布,这一《公告》的核心内容在于,蚂蚁集团主要股东及相关受益人拟对蚂蚁集团股东上层结构进行调整。

本次调整的核心是蚂蚁集团主要股东投票权的变化,从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行使股份表决权,到包括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马云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
本次调整完成后,蚂蚁集团包括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在内的各主要股东彼此独立行使所持有的蚂蚁集团股份表决权且无一致行动关系。
各股东未单独或共同在蚂蚁集团股东大会层面形成控制,也不存在任何股东所提名的董事人数超过全体董事半数的情形。
因此,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推动股东投票权与经济利益更相匹配。
本次调整前蚂蚁集团的股权结构如上所示,马云、井贤栋等4人在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层面构成一致行动人,并通过云铂投资旗下的两家有限合伙公司总计持有蚂蚁集团53.46%的股权。
此次调整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马云、井贤栋、胡晓明及蒋芳终止在云铂投资层面的一致行动关系;
第二,井贤栋、邵晓锋、倪行军、赵颖、吴敏芝将通过股权转让分别持有云铂投资20%的股权;
第三,云铂投资从杭州君瀚退伙,杭州星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星滔”)入伙杭州君瀚,并担任杭州君瀚的普通合伙人暨执行事务合伙人,杭州星滔由马云、韩歆毅、张彧、黄辰立、周芸分别持有20%的股权;
第四,本次调整完成后的云铂投资及杭州星滔的全体股东承诺独立行使其在云铂投资或杭州星滔中包括表决权在内的各项股东权利,不与任何其他方达成任何形式的一致行动安排,且不单独或与任何其他方共同谋求对于蚂蚁集团的控制权。

简而言之,调整后蚂蚁集团各主要股东彼此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且无一致行动关系,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马云在蚂蚁集团的经济利益没有变化,对蚂蚁集团的投票权将与他作为杭州君瀚的自然人股东、在蚂蚁集团享有的经济利益相匹配。
“蚂蚁集团的股份表决权更加透明且分散,这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对蚂蚁集团的持续稳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次调整不会对蚂蚁集团及下属公司的日常经营造成影响。”蚂蚁集团在公告中说。

十年前,乘着互联网崛起的东风,蚂蚁集团业务如鱼得水,在资本的追捧下,2015年至2018年期间,蚂蚁集团获得总计高达1400亿元的融资。
早在2015年8月,蚂蚁集团获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人寿、人保资本、中邮资本、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金浦投资、春华资本、国开金融、云锋基金等12家机构的A轮融资,额度约1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亿元),投后估值近3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亿元)。
2016年4月,由建信信托和中投海外领投、中国人寿、人保资本、中邮资本、易方达基金等14家机构跟投的蚂蚁集团完成了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1亿元)的B轮融资,募资额度翻了一倍,估值约7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00亿元)。
2018年6月22日,蚂蚁集团宣布完成1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亿元)C轮融资。此时,蚂蚁集团估值已高达1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2万亿元),成为万亿超级独角兽。
刚启动IPO时,一些投资机构将蚂蚁集团估值对标PayPal(国际支付平台,目前市值为1120.06亿美元),认为2000亿美元属于合理估值水平。
2020年10月中旬,蚂蚁集团在科创板顺利过会,估值约2500亿美元,距离其登陆IPO前半个月时间,躁动的投行又提高了蚂蚁集团的估值预期,认为其将达3800-4600亿美元。

曾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上市交易,受监管政策以及市场环境影响,这场市值突破万亿的资本盛宴戛然而止。
2020年11月,上交所暂停了蚂蚁集团上市步伐,令创造了3个月光速完成从IPO启动到过会、注册全过程的蚂蚁集团瞬间遇冷。暂缓上市之后,伴随而至的是工作组入驻以及金融管理部门的两次约谈。
很快,蚂蚁集团的五项重点业务领域整改要求浮出水面: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由此,蚂蚁集团开启了漫长的整改之路。
2021年末,蚂蚁集团分别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品牌隔离,重新确立品牌定位,将合规业务整合到持牌消金公司,依法落实资本监管,做到“做生意要有本钱”;旗下互助平台“相互宝”也被蚂蚁集团关闭。
2022年4月,蚂蚁集团又和网商银行进行切割,进一步“去金融化”。
与此同时,蚂蚁集团内部也在“动刀”改革。2021年1月,时任副总裁、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总裁的尹铭离职,不过其在4个月后又重新回归负责战略发展部,但又于回归不到一年时间再次从管理团队名单中消失。
2022年6月初,蚂蚁集团官网更新董事会团队信息,新聘杨小蕾、史美伦担任独立董事,春华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胡祖六不再担任独董一职;股东代表董事从3位减少到2位,蒋芳不再在蚂蚁集团董事会任职。

当上市计划被搁置,蚂蚁集团的光环逐渐退却,其估值也受到打击。
从2021年开始,包括美国共同基金巨头富达投资、贝莱德(BlackRock)、普徕士均下调了蚂蚁集团的估值。
在2021年6月份,富达投资将蚂蚁集团估值下调至780亿美元,2022年5月底,又一次下调蚂蚁集团估值至700亿美元。与富达投资在蚂蚁集团计划上市前给予的2350亿美元估值相比,新一期估值缩水7成。
参与蚂蚁集团C轮的投资方贝莱德在2022年3月份对蚂蚁集团的估值从2021年的1740亿美元下调至1510亿美元,下调13%。
普徕士下调的估值幅度也不低,在2022年5月其对蚂蚁集团的估值由2021年的1890亿美元下调至1120亿美元,下调幅度约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