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新年伊始,大盘实现开门红;本周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上证50、沪深300指数4连阳,大票走势占优;恒生科技指数本周涨幅达8.85%,创反弹新高;代表美股中概股的纳指中国金龙指数,本周暴涨14.47%,强度远高于A股各指数大约3个点的周涨幅。毫无疑问,最大的赚钱效应在港股和中概股。简单买一个恒生科技ETF和中概互联ETF,本周远跑赢大多数A股普通投资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今年,有理由对股市更乐观一些,也会加大股市投入的比重。
A股市场仍是典型的轮动格局:周二首个交易日,信创、数据库、云计算、国产软件、电信运营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板块暴涨,接着是房地产产业链大涨,再接下来是白酒等消费板块大涨,到了周五,则轮到了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赛道股来表现。狗改不了吃屎!进入新的一年,A股仍然是那个尿性,不休止地轮动、内卷,预期你的预期,炒消息题材,依旧是老套路。追着热点跑,即便侥幸不亏钱,也会被搞成神经错乱,陷入追涨杀跌的泥潭不能自拔。
上个年底年初,机构对22年的一致预测几乎全错。今年唯一的好现象是,所谓的权威机构们,对23年的走势预测,包括主流板块等,是充满了分歧的。缺乏一致性预期,那就说明市场可选择的机会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今年的宏观环境和经济走势,还是充满不确定性。今年做A股,不同的人可能会结果差异很大。而我自己是期待一个“放开牛”,既然是一个向上的趋势,指数层面就不是我们重点考虑的,更多还是在行业与板块机会的把握。通常来说,牛市要捂股,如果频繁换股换赛道,一旦切换不好,就变成跳来跳去,一不小心就变成追涨杀跌,最终毛都赚不到。
年初就对全年走势和主流板块做预测,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更容易错得离谱。今年的主题是复苏之年,是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试图恢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前两年深受冲击的受损行业,就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复苏线是绕不过去的主线;根据周期铁律,前几年跌跌不休的,或涨幅惊人的行业与赛道,会不会在23年上演否极泰来或盛极而衰,这是我们做选择时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景气周期与估值优势,在极度内卷化的A股市场,是否会演化为风格的切换?今年增量资金会有一些,但不足以带来所谓的全面牛市,或者说,A股不会再有所谓的全面牛市,更多还是结构性的市场,那么我们永远都要做选择题,寻找和识别市场未来一个阶段的主线。进入23年,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主流行业和板块,会是哪些?本周的板块轮动,带有机构资金试盘的性质,哪些会脱颖而出,还需要我们耐心观察,没必要匆忙下定论。
大盘、行业、个股三要素,今年我不太担心大盘指数,个股的选择也不想花太多精力,重点就放在行业或板块机会的遴选上。今天看了一下ETF家族,简直是太齐全了,从宽基指数,到行业指数,到主题风格,再到境外市场,真是应有尽有。所以,今年的股市投资,我会更多用指数ETF来表达和实现,以期取得平均收益。而超额收益的来源,则在于对主流行业与板块的识别以及切换的正确把握。换言之,就是选择重于努力。对港股和中概股的投资,我基本上都切换到了几只相应的ETF基金。看了一下账户,收益远比自己折腾个股要强。比如持有的恒生医药ETF,扔那里两个月时间没动,目前收益都超30%了,真是稳稳的幸福。很多人瞧不上ETF基金,总觉得涨得太慢,远没有去抓涨停板或大牛股来得刺激过瘾,更是埋没了自己抓牛股的本事。其实,慢就是快这个道理,很多人并不懂,或不屑于做投资,而热衷于“炒股”。当然,每个人的投资理念决定了其玩法,赚钱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并无优劣之分,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人的认知和交易模式是需要不断进化的,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追求吧。